《怀疑》剧评:怀疑比确信更需要勇气

本文含有大量话剧《怀疑》和以此改编的《虐童疑云》,以及少量的话剧《黑鸟》剧透

这个人很懒,复制了一段豆瓣的剧情简介:

一九六四年,一所位于纽约市的天主教会学校,阿洛西斯修女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出于本能和职业敏感,她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学校的弗林神父特别照顾班级里唯一的一个黑人男学生是因为他企图或者已经引诱了这个男孩做了不该做的事情。面对阿洛西斯修女的质疑,神父尽力辩解,可是这改变不了修女的怀疑。两人展开了一场意志和信仰的较量,是修女出于偏见和嫉妒刻意设计赶走神父?还是神父在开明平和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私心?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最终会选择怀疑还是相信呢?

很难得遇到一部这么喜欢的剧,想好好说一下。这部剧是一部关于怀疑的剧,而我和橘子在看完之后讨论到一半发现:我们完全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上!我比较共情修女,认为神父是因为心里有愧离开的,而她认为这些证据没有办法说服她神父有罪,修女的死板和教条导致她对神父有偏见。我感觉这正中了编剧的下怀,他试图要表达的其实就是这种不确定性。修女对神父的怀疑,本身是被修女所确信的,但很难说修女从未动摇过。

在豆瓣看到一个人说到神父的演员有讲过,他会在不同场次用不同的预设去演,以前有/以前没有,这次有/这次没有。这部剧妙就妙在,这四个可能性都是说得通的,只是通过演员的不同诠释会有不同的细节区别。这让我想到之前音乐剧《歌剧魅影》的一个采访(抱歉没有搜到出处),有人采访女主演,在离开魅影的时候,心里是爱着魅影还是Roul?演员回答:有几场爱,有几场不爱。我觉得这种差异性正是舞台的魅力,而不像是电影一样完全定格。这部剧的剧本就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它的核心就是不确定性。这点和《黑鸟》的剧情安排有很大区别,黑鸟虽然也是开放式结局,但是基本上是一个反转的基调,其结尾带来的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感。而《怀疑》,即使看到最后,观众们心里依然是不确定的,或者各有各的答案。

这部剧的完整英文标题是《Doubt: A Parable》,中文译名把一则寓言删掉了,其实这点还挺关键的。神父在剧中曾经编造过很多故事来阐明他的观点,而他对年轻修女解释说:

寓言正是用来阐释的,真实无法成为感人的布道,它既令人困惑又无清晰的结论。

但整部剧又可以看作编剧给我们编造的一则寓言,而他想阐释的正是这种不可阐释。他写道:

怀疑比确信需要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因为确信是一处休憩之所而怀疑无穷无尽——怀疑是一场充满激情的运动。看完我的戏你也许会不确信,也许想要确信。无视这种感觉吧,我们要学会与这种不确信相处。一切都没有定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喧嚣之下的沉默。

这部剧首演于2004年,相比之下算是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着的年代了。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社会舆论都充满着各种审判和冲突,大家都对自己的判断坚定不移,但又或许是,更接近年轻修女的想法:我宁愿对此一无所知,保持着我坚定的信仰。而老修女则是秉承着:只有在没有邪恶的世界里,单纯才是明智的。对付邪恶,有时候就会需要离上帝远一步。怀疑确确实实是比确信更需要勇气。这部剧中,老修女从始至终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直觉,对神父的一切表示怀疑,甚至在最后编造了谎言去试探对方。而她的努力最终把神父赶出了学校,虽然是以晋升的方式——这是另一层讽刺,无论神父是否真的做了什么,她作为修女都无法掰倒对方,只能尽她最大的努力去守住自己学校里的孩子。总而言之,如果修女稍有动摇,可能都无法把神父逼到死路。所以直到最后,她的所有情绪才终于爆发出来。很难说她完全对自己的怀疑深信不疑,但她不得不。

这部剧的背景是1964年,正值教会腐败、种族歧视、对同性恋的歧视等各种问题的冲击之下。而这部剧一方面体现出了黑人同性恋小孩在学校里受到排挤和霸凌,另一方面在修女和神父的对立塑造上,也非常有真实感,修女作为权力的下位者,无法撼动神父和教皇的权威,却能掌握更多隐秘的信息。老修女为了让神父心虚,编造谎言声称打电话给神父之前教会的修女,知道了他有前科,而神父一直在让修女去问当时的主教,说主教会给她合理的解释。从修女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神父之间的官官相护。而她这个谎言的精巧就在于,如果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她是能够从修女的口中问出点什么的。神父很明显也知道这一点,他之后的表现在我看来是一种心虚,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他只是不想让流言毁了他的前程。

法律讲究疑罪从无,这是有意义的,毕竟法官的判决会左右案件最终的判决。但事实确实就是不全都有清晰的结论的,看客们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这种不确信相处,承认自己有所不知,甚至开始质疑曾经相信过的教条,我觉得这才是这部剧想要带给观众的。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