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研四年,其中延毕了两年。这段经历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面对失败。而且这个失败对当时的我来说是致命一击,完全打破了我原先规划好的人生路线。我在两年前曾经复盘过一次(见 https://blog.konata.vip/?p=102 ),但工作了两年后我有对此有了新的见解,故作此文。
你真的适合做学术吗
“我一直知道我不擅长科研,但是我当时觉得那些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后来到了延毕我开始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科研了,我的思维总是围绕着解决问题,然后不断因为novelty不够被拒。”
上面这个是我在延毕最后一年放弃继续读博时写的,现在的我有了很不一样的想法。我当时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知识体系没有完整搭建起来,我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内耗上了。不断责备自己,不断逼迫自己,重心总在让自己做事,而不是做事本身上面。就像你在做演讲的时候,总是注意自己有没有紧张,会不会口吃,你是无法投入到你想表达的内容上,真正认真去传达你的想法的。我当时读文献有个毛病就是idea贼多,冒出来以后一搜全都是别人做过的,why?看得不够多,想得不够深。我那时候还没有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做支撑,想到的idea都非常浮于表面,而且我也特别排斥灌水。当我只有灌水的能力却拒绝灌水的时候,那就只能更焦虑更自我否定了。其实最开始灌水真的没什么,这就是一种练习。不过如果一直满足于灌水就真的挺没意思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现在依然不会回去读博的原因。做学术是非常缜密的,你需要跑很多baseline,去逐一对比结果的置信度。你要在paper里讲故事,用一套理论把你的结果合理化。现在我论文读多了已经可以有“这个给我时间我完全能自己做出来”的自信了,也就是不再有novelty上的自卑感,但我即使做出来我也不会去写成paper,对我来说那些工作完全没有办法得到任何愉悦。我曾经以为大家都是这样,然而和一个在研究室工作的学长聊了以后,他说相比处理业务上的琐事,还是自己灌水(他的自嘲)来得快乐。也许这就是能发很多高质量paper的人,和我的差距吧。我的乐趣会更多在于,把这个做出来以后尽快推进到落地,大家都可以用上,这个技术真的能创造出价值,这个过程在我学长眼中,是否就如写paper的那些枯燥工作在我眼中一样呢?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好的导师可以让你少走八成弯路
大家都知道读博的时候有个好的博士生导师(supervisor)很重要,但是没有对比真的没有伤害。我们系曾经有一个非常会教的导师,他手下的学生甚至有一个入学不到一年就发了顶会的。如果你有一个优秀的学生,可能是你运气好,但如果你的学生都很优秀,那说明是你带得好。这种导师属于撞大运才能碰上的了,会教且愿意教的导师寥寥可数。但如果遇不到这样的好导师,你就需要寻找自己的导师。这个导师相比于supervisor更接近mentor or advisor,可以给你方向上的指引和提供研究上的建议。这个导师可以是小老板,甚至是师兄/师姐,如果你身边有人有这样的潜质,那你一定要紧抱他的大腿不放。没有,那就是没有了,这说明你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更多的时间。这时候,和外部的积极交流可能就是你最后一根稻草了。
我非常幸运的一点是工作之后有一个好领导,他在我这里几乎可以说是填补了之前硕士4年里,我的导师缺失的部分。他给了我非常多研究、思考、工作的建议,我也在他身上学到了非常多。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谦虚。他曾经有批评过我做事情不够专注,但是后来他全职成为我leader以后又对我说,工作中遇到的杂事让他无法专注,他觉得当时的我做得已经很好了,至少比现在的他好。来自上级的理解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的导师由于人生很顺利,一直在责怪我为什么写不出好的paper,他每次说到这个都要讲他一天24小时通宵达旦从一个idea到完成一篇paper的故事。这个对当时的我来讲真的毫无帮助,除了让我更加自卑。关于工作的方向,当时我只觉得我导师不懂图像,所以提出的建议都狗屁不通,后来我接触了一些其他同门的工作领域以后,发现他对他们的指导也一样狗屁不通。同门们,你们能顺利毕业真了不起啊!偏偏我当时相对来说比较相信权威,或者说比较听话,所以被坑了很久很久,才开始不受他的影响自己做。但与此同时,我现在的leader就非常信任我,基本上放权让我自己去想去做,但是也会和我讨论交流,保证我不偏离轨道。
我的leader对我说过影响最深的两句话,一句是“只有专注状态下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工作”,另一句是“你是一个很有品味的engineer,你应该从事更high level的工作”。前者给我当时散漫的工作态度敲响了警钟,而后者让我把眼光从脚下的路放到天上的星空。我开始认真思考十年以后我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如果要成为那样的人我现在应该做什么。我开始理解我转正答辩时职业规划被CTO批评的“太宽泛”指的是什么。那时候的我还无法理解,这就是前人的经验的力量。如果没有那次谈话,可能我还在深陷完全不适合我做的工程杂碎上,并对自己的能力完全丧失信心。当然,不是所有前人都有正确的经验,也有我导师那样的搅屎棍,还是要自己去思考。
导师的风格其实很大程度会受到他的导师的影响。我导师的导师是业界超级大牛,但是他基本上没有带出来多少优秀的学生,好的工作都让他自己做了。于是我们导师在指导方面也是一团糟,而且十分恶劣抢学生一作。所以也许这也可以是挑导师的一个切入点。不过最靠谱的方法还是找同门师兄师姐多打听。
另外,导师权限过大,会带来很多打压学生甚至损害学生利益的情况。这时候请务必寻求外界帮助。实在不行,可以退学,可以换导师,可以出来工作,解决办法有很多,千万千万不要想不开。
交流有多重要
没有好的导师怎么办?想办法和外界交流!我有好的导师呢?和外界交流可以让你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其他点还属于客观因素,那么这个就真的是我的主观错误了。我一直以来在学习上都没有遇到什么特别大的障碍,基本上靠单打独斗,于是我在硕士期间就继承了这种习惯,我可以和实验室的同学们玩得很好但是就完全不习惯和他们讨论学术问题,什么都想自己搞明白,但是真的搞不明白!知乎上各种各样的回答也看了很多了,但那些都是单向的吸收,不是交流。交流的一个好处就是一对一,你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去提问,得到更精准的回答。另一个好处是,交流是有来有往的,你在听对方说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思想上的碰撞能得到的比你想的多得多。
我直到第二年到第三年才开始向我一个非常好的师兄(他是我硕士期间最接近advisor的人)请教学术相关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不多。因为我导师手下只有我一个人做图像。其实这就是当时我给自己设限了。首先,我们实验室隔壁组整组都是做图像的,其中几个还和我关系挺好,但我就是没怎么和他们交流。其次,网络上和线下学术会议,其实也是可以结交不少相同领域的人的。还有一个是出去外面交流。这个是我们导师不让,没有办法,又绕回有一个垃圾导师是怎样的体验这个老生常骂的话题了。
另外有一个我觉得很好的交流环境是人数不多但质量高的相似领域的群组(qq、微信群等),这个需要你自己多留意,多加几个群试试看,不喜欢就退。如果能结实相似领域内的小伙伴,一对一的联系也是非常宝贵的。做学术一定要有开放的精神,不要藏着掖着,多个二作或者写个acknowledgement的事。也不要吝啬于帮助他人,费曼学习法听过吗?能教会别人的才是你真正学会的。当然如果你真的有惊天动地的idea,也别傻傻全盘托出,不要太信任他人,这方面要自己权衡了。
最后说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点,交流的范围不要限制得太窄,你应该关注更高层次的领域。我硕士期间做的是一个非常非常窄的内容(导师的观点是可以避免和SOTA比较,which也是我绕弯路的一大点,研究是没有捷径的,我跳过了复现SOTA,省了很多力,却也失去了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练习机会),是和嘴唇有关的,我在相当一段时间看的paper就只看嘴唇的,到后来开始看人脸的,再到看人体的,这样一步一步越来越宽泛,我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稳固。我在工作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错误,看论文看得太偏应用导向。后来由于我负责的方向和GAN关系比较密切,我开始关注GAN这块的研究,拓宽了思路,也得到了更多不同的交流途径。这对我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很诚恳的分享。感谢🙏